据《长江日报》报道,只需将“头盔”戴在头上,便可以任意姿势完成脑部的实时动态扫描成像,甚至可以边玩手机边做检查。该“头盔”自去年进入同济医院临床试用以来,已有100多位患者试戴,窥视自己的颅内疾病。

该“头盔”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张旻教授、核医学科朱小华教授,与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、成像设施变结构全数字PET成像装置建设骨干Nicola D’Ascenzo教授等人联合研发,是全球首款头盔式全数字PET。
传统的头部CT和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用于结构成像,无法揭示大脑的代谢活动和功能特性。PET与头部CT、磁共振等着重反映大脑解剖结构的设备不同,是目前唯一可在活体上显示生物分子代谢、受体及神经递质活动的新型影像技术。
传统的PET设备往往需与CT或磁共振联用,用以重建清晰的图像,且设备体积庞大、无法移动、探测效率低、成本高昂。经过6年努力,这款可移动的脑部专用PET设备新鲜出炉,它无需联合CT及磁共振,不再受地点、环境限制,患者即可以任意姿势完成脑部实时动态扫描成像。

头盔式全数字PET有三大优势。
首先,病人可用任意姿势进行检查,站立、坐姿、卧姿,皆可成像。
其次,半球形设计减少了检测通道的数量,设备便携、可移动,不受时空限制和姿态限制,能实现实时动态成像。比如在未来的脑卒中康复训练场景中,头盔式全数字PET可以在病人做动作的过程中实时观测到脑部不同部位的代谢状态,从而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。
再者,灵敏度更高,空间分辨率逼近物理极限。将头盔式全数字PET应用到脑部手术中,可以及时监测到病灶区域,从而精准切除。
今年10月,研发团队将推出改进版的二代头盔式全数字PET。未来,团队成员还致力于将头盔式全数字PET实时动态成像与脑机接口完美结合,实现对影像和生物电信号数据同步动态采集,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融合,绘制脑网络图谱。
媒体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TmSZF9drbct2Mn3ey2a43w